动真格:央行出手,户籍与房产脱钩,3大信号下该不该买房清楚了

2021-08-05 10:37:51 房天下产业网 来源:聊房

提到房子,很多人都有说不完的话题,并且房价走势在过去20多年一直是人们热议的话题。这是因为在过去20多年,房价涨多跌少,一路走出了20多年的大牛市。而房价的上涨,上那些买过房子的人都挣得盆满钵满,特别是很多投资客,更是通过投资房产实现了财富自由。为什么房价能够一路上涨呢?其实根本原因还是人们对房子的需求非常大,在98年住宅全面商品化改革之后,人们对房子的需求在短时间内出现大幅上涨,房价也因此在短时间内出现了大幅上涨。一般来说,一个商品在短时间内需求大涨,很快人们对这个商品的需求就会慢慢减少,毕竟客户就那么多。但是房地产行业不同,在接下来20多年里,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每年都有近2000万人口进入城市之中。大量人口的流入,对住房形成了巨大的需求,为房价持续上涨提供了足够的人口支撑。

当然,除了人们对住房的需求持续增加之外,物价上涨和楼市炒作也是房价上涨的主要原因。在过去20多年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国家的物价上涨得也很厉害,这也导致建筑材料价格和人力成本不断上涨。同时,由于楼市异常过热,土地价格也是水涨船高。因此,随着房子的建筑成本的不断上涨,也就导致了房价的不断上涨。最后,目前的高房价自然离不开炒房客的炒作,可以说,在过去20多年里,炒房客的炒作,对房价的上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特别是在最近两年,在住房资源已经过剩的大环境下,楼市炒作则成为了房价不断上涨的主要原因。

动真格:央行出手,户籍与房产脱钩,3大信号下该不该买房清楚了

面对不断上涨的房价,很多人已经越来越买不起房子,这给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对于人们来说,房子不仅是居住的地方,更是家的象征,自己买的房子才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归属感和安全感。更重要的是,现在在城市中,房子越来越重要了,不仅和人们的爱情和婚姻挂钩,同时还和孩子的教育、医疗和其他很多福利待遇挂钩。可以看出,房子对人们的生活实在是太重要了,特别是在城市之中,和人们的生活方方面面息息相关。特别是在婚姻和教育方面,直接让人们有了必须买房子的理由。另外,房子也是财富,很多人认为只要买房子就能挣钱,所以不管是刚需还是投资客,都非常热衷于买房,甚至很多人只要一有钱就买房。很多人表示,房子关乎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必须要买房子,所以有房子就不愁卖。

面对不断上涨的房价,国家在2016年9月份开启了楼市调控模式,在近5年的持续不断地调控下,我们国家的总体房价上涨势头已经慢慢被遏制了下来,特别是一些人口不断流失的三四线城市,随着棚户改政策结束,这些城市的楼市失去了人口和资金的支撑。因此,现在对于很多三四线城市,房价已经出现了下跌的势头。另外,就算是一二线热点城市,房价也是有涨有跌,市区的房价还在继续上涨,而对于郊区和远郊等区域,房价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就比如在武汉、郑州、石家庄、青岛和北京等城市的郊区楼市,房价都出现了明显的下跌。而在二手房市场上,随着二手房挂牌量的不断激增,这让二手房市场出现了严重的供大于求的现象,二手房房价也因此出现了下跌的现象。

动真格:央行出手,户籍与房产脱钩,3大信号下该不该买房清楚了

那么,在目前的楼市环境下,房价走势已经出现了分化现象,房价不再像过去那样只涨不跌了。那么,现如今还适合买房吗?对于这个问题,不仅是投资客环境,就是大部分刚需购房者也非常担心。由于目前房价位居高位,人们购买一套房子就需要花光一个家庭几十年的积蓄,最后还要背负几十年的房贷。所以,就算是刚需购房者,也不希望自己买的房子出现贬值的情况。那么,今年适合买房吗?3大信号下,该不该买房清楚了。

大信号:央行和银监会针对楼市相继出台金融调控政策

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央行就开始严查违规资金流入的现象,这直接导致房地产行业的资金开始紧张起来,各个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链更是越来越紧张。这直接导致在2019年,泰禾和福晟这两个中大型房企的资金链断裂了。到了2020年9月份,央行和住建部更是针对房企的负债率出台了“三条红线”新规,这直接给高负债的房企造成了巨大的压力,面对“三条红线”新规,目前绝大部分房企都面临了巨大负债率压力。因此,随着“三条红线”新规出台,直接导致2020年9月份楼市开启了降价促销潮。到了2020年底,央行和住建部又公开表示,要在2021年扩大“三条红线”的试点范围,这意味着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房企面临降低负债率的压力。

另外,银监会在今年年初更是出台了“限贷令”,不仅给银行机构设置了给房企的贷款上限,同时也设置了银行机构给购房者的贷款上限。就比如目前很多银行都已经暂停了二手房的贷款业务,这就是“限贷令”已经显现了效果。可以看出,“限贷令”的出台,让房地产行业的资金压力越来越大了。除了“限贷令”之外,银监会在今年3月份更是要求各地银行机构开始严查经营贷、信用贷和消费贷等违规资金流入楼市的情况,这直接打击了楼市炒作现象,让大量炒房客失去了资金来源。随着资金受到限制,未来房价也必然会慢慢回归合理水平。

动真格:央行出手,户籍与房产脱钩,3大信号下该不该买房清楚了

第二大信号:房子正慢慢和户籍脱钩,房子的作用正在慢慢减弱

在城市中,房子和户籍一直息息相关,很多大城市落户的条件就是要在城市中有一套房子,如果没有房子,又不能落户,就不能够享受城市发展带来的福利,同时孩子的教育也会受到影响。在我们国家,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都非常重视,所以为了孩子的教育,很多父母都愿意高价购买。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被越炒越高,不断出现天价。

随着国家对楼市的调控,不断有新政策出台,不仅的作用在不断削弱,房子也将慢慢和户籍挂钩。就比如北京,6月1日起正式实施“公共户”制度,这也意味着以后在北京,只要符合条件,就算没有房子同样可以落户,这样大大降低了落户的门槛。随着户籍慢慢和房子脱钩,未来房子的作用也将慢慢被削弱。

第三大信号:住房资源过剩,楼市供需关系已经发生转变

在过去,房价之所以能够持续不断上涨,根本原因就是住房资源的紧缺。而现如今,我们国家的住房资源已经过剩了,不仅三四线城市的住房资源已经严重过剩,就是一二线热点城市的住房资源也已经出现了阶段性过剩的现象。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已经超过了40平方米,远远超过了国际上发达国家城镇居民人均33平方米的住房水平。可以看出,目前我们国家的住房资源确实已经过剩了,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而现在,随着国家对楼市调控政策的不断收紧和对炒房现象的打击,越来越多的炒房客开始抛售房产,同时人们的购房观念也正在慢慢发生转变。在目前的楼市环境下,随着楼市中住房资源越来越多和购房者越来越少,楼市供需关系已经发生了转变。

总结:从以上3点可以看出,目前的楼市环境已经发生了逆转,方方面面都在转变。所以,不能再用过去的眼光来看待目前了楼市走势了,房价只涨不跌的时代已经过去。在未来,房价会根据真实的供需关系有涨有跌,所以大家买房也将面临房价下跌的情况。那么,到底该不该买房,大家就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和所在城市的楼市调控来做出自己的决定了。

标签: 房价调控住房资金楼市

相关资讯

  • 率先推出住房“以旧换新”的郑州,做得怎么样了

    率先推出住房“以旧换新”的郑州,做得怎么样了

    "截至目前,‘以旧换新’报名3676组,有效登记1629组,完成新房意向认购数量199组。"5月20日,郑州城发安居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接受采访时向中国房地产报记者表示。"对于确定收购的二手房房源,我们将对其改造用作郑...

    来源:中国房地产报

    2024-05-21 14:16:37

  • 社科院专家:十年后房子不可能卖白菜价

    社科院专家:十年后房子不可能卖白菜价

    近日,社科院大学教授、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陈淮在《高远之见》节目中发表言论,反对房子十年后会卖白菜价的观点。 无独有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兼职教授徐高也表示 ,未来几年城镇房地产价格可能会明显上涨。两位专家的观点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未...

    来源:金融界

    2024-05-20 18:26:19

  • 安徽合肥买房可全家落户

    安徽合肥买房可全家落户

    5月15日晚间,安徽省合肥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合肥发布"微信公众号消息,合肥发布房产新政策,进一步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措施。 其中提出,在合肥有合法产权住房,本人及其配偶、子女、父母可申请落户,购买新房完成网签备案后可申请。 另外,新政还...

    来源:和讯网

    2024-05-17 17:02:01

  • 两部门:首套房商贷最低首付比例调整为不低于15% 二套房商贷最低首付比例调整为不低于25%

    两部门:首套房商贷最低首付比例调整为不低于15% 二套房商贷最低首付比例调整为不低于25%

    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通知。通知提出,对于贷款购买商品住房的居民家庭,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不低于15%,二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不低于25%。在此基础上,中国人民银行各省级分...

    来源:和讯网

    2024-05-17 15:34:53

  • 这6个城市房价上涨!上海第一!

    这6个城市房价上涨!上海第一!

    5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24年4月份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价格环比、同比跌幅均有所扩大。从新房市场来看,4月份70城新房价格指数环比下跌0.6%,已连续11个月下跌,且跌幅扩大0.3个百分点。市场压力依然很大。 其...

    来源:中国房地产报

    2024-05-17 15: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