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金旼旼:信念可穿越危机,公益终实现联结

2023-04-05 14:00:01 房天下产业网 来源:华夏时报

采访金旼旼不会有隔阂感。

直到现在,他对自己的定位都是一个踏入公益行业的“老记”。16年的记者生涯,让他深谙提问的艺术与玄妙,从而对同行抛来的各色问题都能稳稳接住且应对自如。更重要的是,交流过程中他能不断地从《华夏时报》记者提出的问题延展开来,引发更有探讨价值的衍生话题。这样的采访无疑突破了“你问我答,不问不答”的常规场景,成为一场颇有意趣、老友般的双向交流。

初次见到金旼旼是2023年2月7日,中国记者协会新闻大厅举行的首期“中国新媒体公益研修班”开班仪式上。

“我叫金旼旼。‘旼’的字形结构是‘一日一文’,看来,最初职业选择成为记者就是命中注定——这名字意味着必须一天要写一篇稿子。”作为公益支持方代表、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金旼旼这段略带调侃的开场白让在场的人忍俊不禁,他自己也略显腼腆地笑起来。眼前的金旼旼俊朗干练,平头,深灰色西装,内着浅蓝色衬衣,深色裤子加一双休闲鞋。面对台下近40位媒体记者,金旼旼说,自己曾经和大家是同行,此刻“既亲切又感慨”。

四天的研修班课程,金旼旼几乎全程伴随,课间常可见他游走于教室的各个角落,与来自不同媒体机构的同学们坦诚交流。身材高大的他与人交谈时常常身体微微前倾且始终保持微笑。

在金旼旼看来,媒体与公益之间有着特别天然的连接点。媒体公益的优势是社会洞察,尤其是发现传统公益受众的非传统需求,以及非传统公益受众的新需求,这种社会洞察是唤醒公益新鲜感的关键所在。他表示,阿里之所以支持各方联合举办这个研修班,就是要让更多媒体人了解公益、亲近公益、传播公益。唯有如此,社会公众与公益慈善的连结才能更紧密,各界力量与公益慈善的融合才会更深入。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之初,金旼旼离开媒体行业履新阿里巴巴集团(下称“阿里”)客户与公众沟通部,2022年又转任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下称“阿里基金会”)副秘书长,他给自己的职责定位是:“推动公益行业和媒体伙伴一起讲好事、一起做好事。”

金旼旼缘何转身至企业且与公益携手?媒体人经历留给他什么样的沉淀与回忆?而今踏入公益领域又有什么样的体验和收获?

......

2月22日,《华夏时报》记者在华夏时报社会客厅专访金旼旼。

先从他对外缘何被称作“久淳”说起。

本以为这也是其作为阿里内部员工给自己起的“花名”,如同阿里基金会理事长孙利军花名为“大圣”,但金旼旼说“久淳”这个名字是从小家里人就这么叫他——愈久弥淳,索性进入阿里后就沿用为花名了。

金旼旼祖籍江苏江阴,1981年出生于上海。彼时正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各色大小不等的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蓬勃生长,南方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尤其迅猛。在童年时期的金旼旼眼中,“周围的人和事都在散发着一种无法用语言形容的生机和活力。”追忆那段历史,他的形容是“乱七八糟而又生机勃勃,国家相应政策空间打开后,企业完全基于市场自发的力量蓬勃生长”。

金旼旼大学就读于上海外国语学院国际经济法专业,毕业时顺利拿到了律师事务所的offer,命运的航程却在此时转了个弯——新华社到上外招人。就因为上海呆久了,想去北京看看,金旼旼决定“考一下试试”,然后“就意外考上了”。

“加入阿里之前,我的工作履历比较简单:在新华社做国际财经记者。从2004年一直干到2020年初,主要聚焦研究报道美国经济。”谈及自己过往的职业感受,金旼旼认为,相较于调查记者,财经记者不太接地气,特别是像他这样常年做国际宏观经济的记者。“我们这类记者是那种所谓‘衣冠楚楚’的记者——在北京时我的采访场景基本都在金融街;常驻华盛顿时,我经常出现的场景也是国会、IMF、美联储和智库等。相比调查记者走街串巷,跋山涉水的奔波辛苦,大多时候我们穿着西装,喝着咖啡,聊着国际财经热点。所以,回国之后,我就想应该去看看更现实更具体的东西,比如企业究竟是怎么运转的。”

采访中,金旼旼几次提到“社会机理”和“具体发展场景”,他觉得,“如果没有看到实际的、一线的东西,不可能真正理解宏观经济政策背后的逻辑,更无法理解其带来的真正影响”。多年的职业经验告诉他,记者坐在办公室里分析一项政策的影响力,和在一线实操,完全是两个概念。“中国经济的多面体特质,使得你从不同的切角进入,看到的东西大相径庭。”这样的思考让金旼旼警觉——千万警惕坐而论道的优越感,时刻提醒自己看到的可能并非全貌。

2020年初加入阿里时,金旼旼39岁了。他告诉《华夏时报》记者,虽然“高龄”入职大厂,但阿里的企业文化和发展理念让他觉得踏实。当时正赶上新冠疫情在武汉暴发,金旼旼入职参与的第一件事就是阿里的抗疫行动“驰援武汉,就这么干了!”忆及那时情景,金旼旼有些激动:“当时马老师(阿里创始人马云)振臂一呼,整个公司都动员起来,大家都有一种使命感,人人都是志愿者。短短几天,公司内部几千名员工自发组织驰援武汉的联络群就活跃起来,每个人都在想方设法为帮助武汉渡过难关而尽心尽力,企业内部的凝聚力非常强。”

“入职后经历的这三年多,其实也是阿里发展最为跌宕和艰难的三年。”期间,舆情的起伏和公众的褒贬,让阿里的发展一波三折,种种酸甜苦辣尽数体味,这让金旼旼颇为感慨。但他又说,压力带来的并非都是无力和颓丧,反而更坚定了低谷过后必然迎来希望和曙光的信心。

这种在挫折中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除了先天性格,很大程度来自于他多年的职业历练。担任新华社驻美记者期间,他曾亲身经历了10轮中美贸易战谈判,风云起落之间,让他对“危机”有了新的理解。“你会发现,经历了太多危机之后,终会知道真正让你穿越危机的其实就是你自己的信念——对做正确的事笃定不移的信念,信念太重要了。”

采访中,金旼旼提及自己的前上司,被业界誉为“公关天团”的阿里公关创始人、原阿里市场公关委员会主席王帅。在阿里最困难的那段时间,同事们确实一度充满焦虑和怀疑。王帅因此请好友画家刘树勇来杭州,在一张小卡纸上花了三个黄熟的柿子,并题了四句打油诗:“天下总会有事,有事就去办事。办完并非无事,因为还会出事。”“那阵子眼看着阿里股票从三百多跌落至六七十块钱,常人恐怕很难做到岿然不动,心态肯定崩了。王帅给我们看老树的画并说:没事很好,有事多好。”

“所以你对未来还是抱持乐观的?”

金旼旼的答案是“必须乐观”,企业家更必须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大浪淘沙,你会发现真正赚钱的不是投机分子,在中国,真正赚大钱的人始终是乐观者。”

说回公益与自己生活的联结,金旼旼感触良多,尤其是他在美国的一些生活和采访经历,让他更多体会到,每个人都可以是公益的受益者。“公益不是强者帮助弱者,而是每个人帮助每个人;我们谈公益不是就只谈付出,每个人都是公益的受益者,这才是最打动我的公益愿景。”

转战公益的这些日子,金旼旼去了很多阿里公益的项目所在地,探访不同的人群,听他们讲述不同的故事。一个多小时的采访中,金旼旼谈公益、谈经济,忆往昔曾让他倍感深刻的每一个美好瞬间。如今他的心已经被阿里的公益事业装的满满当当——为孤独症孩子的生存与发展竭尽心力的福州妈妈陈美蓉让他感动和牵挂;他兼任顾问的云谷学校推出的具有引领性的青少年公益账户,让他欣慰和自豪。巧的是,3月27号,久未露面的阿里创始人马云到访云谷学校,此消息很快冲上网络热搜。《华夏时报》记者也从金旼旼处印证了此事,并开玩笑地对他说:“祝贺,阿里的股价再度拉升!”金旼旼兴奋地说:“马老师一直都在。”

以下为访谈实录

公益是双向奔赴的爱与唤醒

《华夏时报》:业界有观点认为,国内一些公益人总有某种道德优势,觉得做公益天然高尚,“我施你受,你受你就得感恩。”你怎么看?

金旼旼:这个问题可能首先要提及公益和慈善在中文使用习惯中的区别。慈善很多时候是有针对性的施予,通过提供帮助让他人脱离困境等,受益者通常就是接受捐赠的那个人。但是大圣(孙利军,阿里基金会理事长)觉得公益真正的受益者是自己,公益它既唤醒别人,也要唤醒自己,最后产生人跟人之间的连接,投入公益之后真正感到快乐的是自己。如果是这样的话,其实你是没有道德优越感的。

我们一直会有一种感觉,认为公益就是有能力的人帮助没能力的人,是强者帮助弱者,其实不是。在我看来,公益的终极理念是每一个人帮助每一个人。所谓的“强者”,只是人的一个切面:他也许比普通人职位更高、收入更多,但家里可能有一个症孩子;职场中是“白领精英”,但生活中她可能是一个“独抚妈妈”,对吧?人生无完美,每个人在某一个侧面一定都需要别人的理解和帮助。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市场经济相信人是自私的,所有市场行为都是围绕着这一前提展开,个体的趋利性最后导向市场的最优结果。假设公益行业也遵循这一前提,即“做公益不是为了别人,其实是为自己,因为最终我感受到受益、快乐和满足,感受到被启发和唤醒,由此愿意更多地去触达和拥抱公益,与更多的人产生连结和互动,这时我们看到公益的循环就诞生了,公益绝非单向的给予。

《华夏时报》:你说的这种情况比较契合普通社会公众对公益的认知,但当公益成为一个长期职业的时候,难免产生倦怠——如果一边拿着微薄的收入,一边还要大讲情怀,似乎不大容易。

金旼旼:这是实话,这种状况对一线的公益人尤其艰难,他们本身工作很辛苦繁杂,但与之匹配的收入体系无法支撑现实生活需要。当一个人长期处于收入微薄、生活重压的状态下,你还要求他必须同时具有崇高的理想和情怀,这不现实。我们应该有一个合理的市场化方式来做。如果公益人都清苦为生,都只能谈情怀不能谈收入,公益一定是不可持续的。谈及这个问题,我并非从公益行业角度出发,而是从一个经济记者的观察视角出发——如果没有很好的运行机制和价格设计,不可持续性最终一定会影响行业的健康发展。

媒体人转型公益的优势与警醒

《华夏时报》:从财经记者转型到公益,你如何看待这中间的跨度?未来有什么具体的工作规划吗?

金旼旼:作为媒体人转型做公益,我感觉骨子里还是有记者的那种职业冲动,就是当我接触公益时,还是想给这个行业带来些许不同。第一层面是希望助力公益行业一起看到更多公益的需求与机会;第二层面,我们希望利用媒体视角和公益行业一起努力,带来一些实实在在的改变。

我觉得公益这件事一定是常新常做。“常新”是说我们要提供持续不断的新鲜感来唤醒社会公众的认知和意识,而且要和他产生现实联结,这样他们对公益的关注和投入才会越来越高。如果做公益只是重阳节去敬老院给老爷爷老奶奶洗脚按摩,只是在一些特殊的时间节点例行捐款,这样的公益最终会失去动力和活力。媒体的加入就像催化剂,可以把这种新鲜感激发出来,因而这两者之间是天然联盟。

比如,最近我们探访菜鸟旗下的公益项目,看到一些心智障碍的孩子就业,我很感动。在我们整个菜鸟驿站的生态体系有大量的残疾人就业,其中有一些自闭症孩子,他们并没有丧失劳动能力,比较适合在熟人社区做些简单重复性的工作。通过劳动,他们不仅有一定的收入,也带来了自我价值的认同感和获得感,与此同时,身处熟悉的社区,来来往往的熟人不仅让这些孩子感到踏实,他们的亲人也会安心许多。这些场景令人欣慰,我们也在考虑未来是否可以给残疾人就业提供更多公益支持,或在一些创新项目中加入专为他们设置的工作岗位,对残障群体来说,这样的支持太重要了。

这也是我自己的一个工作期许——我希望通过媒体人的眼睛,看到一些大家没看到的,或看到却被忽略的东西。用媒体人的组织能力,用更明确的方式进行项目整合,对接契合的支持与资源合作,使受众的公益帮助可持续。

《华夏时报》:这算是你的职业梦想吗?

金旼旼:我觉得是,而且这可以实现我从记者转型公益的一个优势,我是财经记者出身,对经济体系的生态构建尤其敏感,我特别在乎这方面。(笑)

《华夏时报》:刚才谈的是媒体人做公益的优势。反之,媒体人做公益有没有劣势,或者说,需要警惕什么?

金旼旼: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媒体人转型公益也一定要控制你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做公益不是记者写报道headline(标题),你扔过去一个大标题或者一句话让人激动兴奋,过后就算完了。媒体人转型做公益,一定要保持足够的稳定性和由衷的敬畏心。你一定要知道:公益组织解决社会问题需要专业、踏实和严谨,是一步一步走下来的。

公益实现人类的联结与回归

《华夏时报》:你一直在强调公益认知的社会化普及,强调公益的流动和可持续。关于中国公益的未来场景,你的想象是怎样的?

金旼旼:当下我们身处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与人的现实连接越来越弱,虚拟连接越来越强,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慨。所以我们要做事,要把日渐疏离的人际连接从虚拟带回现实。我们之所以会被不好的东西影响到,是因为好的东西对我们的影响还不够充分。反之,当好的东西对我们的影响足够充分时,不好的东西自然就会被过滤。

我希望真正的“人人公益”可以融入我们的生活,公益成为一种自发想做的事,而非被要求、被呼吁,或被带动,即主动意识而非被动行为,真正让每个人感受到自己是公益的受益者,而不是给予者。这是我一个非常长远且终极的期许。

《华夏时报》:这其中公益的价值和意义如何体现?

金旼旼:做公益就是要从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开始,他们可能是你的亲人朋友,也可能是从未谋面的陌生人。尤其是身体不便的残障人士,更需要社会的关爱和帮助。我们去欧美发达国家经常能看到残疾人出现在不同的场合,交通、餐饮等日常生活场景都给予他们最为便捷的出行帮助。相比之下,生活中我们的残障人士就较少看到。高德去年开始在几个城市探索无障碍导航地图,今年大概会推到国内40多个主要城市,未来要做的更多,就是要帮助有需要的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

我曾经写过一篇专栏文章《怎样才算发达国家》,就是呼吁全社会都关注弱者,而且是不计成本和代价的为弱者付出,这才是发达国家很重要的一个理念。一个最简单的标志:什么时候大家看到残疾人朋友都能自信快乐地和我们共享阳光,实现无障碍的生活,那我们的公益慈善事业就算真正做好了。

责任编辑:周南 主编:文梅

标签: 公益慈善残疾人就业副秘书长慈善事业

相关资讯

  • 南光置业:以公益力量,书写央企担当新篇章

    南光置业:以公益力量,书写央企担当新篇章

    央企品牌责任不仅仅局限于企业的经济效益,更在于其对社会、环境及消费者所承担的义务与责任。2023年由中国企业评价协会、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和北京中指信息技术研究院主办的"第二十届中国房地产品牌发展论坛上",南光置业凭借优秀的产品口碑和稳健...

    来源:南光置业

    2024-05-15 16:34:02

  • 本科生县城工作平均月收入5377元

    本科生县城工作平均月收入5377元

    据麦可思研究院近期发布的《中国2018-2022届大学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蓝皮书》统计发现,如今,越来越多大学应届毕业生不再只盯着一线大城市,转而将目光转向小城市,掀起一股回县城就业新潮流。 据统计数据,在县城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月收入,已...

    来源:金融界

    2024-04-17 10:50:23

  • 国家统计局:2023年中国出生人口902万人

    国家统计局:2023年中国出生人口902万人

    1月17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3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 人口总量有所减少,城镇化率持续提高 2023年年末全国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

    来源:中指研究院

    2024-01-17 14:01:19

  • 融创业主人物志 :让“春蕾”绽放

    融创业主人物志 :让“春蕾”绽放

    公益之心 源于一颗善念的种子 "我亲眼见证家里亲人的善念善行,这就像一颗种子,让我知道善良、助人的美好和幸福。"对于蒋瑜女士来说,投身公益事业并不是偶然。受家庭影响,蒋女士从小便心存善意,在上大学时,她就参加过不少次志愿服务工作:关注自闭...

    来源:融创服务

    2024-01-12 10:18:36

  • 失业率连续三个月保持5%,促进青年就业工作将建立长效机制

    失业率连续三个月保持5%,促进青年就业工作将建立长效机制

    点击免费试用 中指数据产品 "目前,用人单位已经同意录用了,我们正在签三方协议。"2024届的应届硕士毕业生张航(化名)说到求职进展时语气明显轻松了许多。 张航表示,今年的招聘氛围感觉浓厚了不少,相比于前两年的情况,感觉招聘活动热闹了许多...

    来源:华夏时报

    2023-12-18 13:4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