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全国人大代表王刚:支持打造绿色能源产业链 推动新能源、电网和配套调节能力协调发展|聚焦2023全国两会
2023-03-09 09:00:04 房天下产业网 来源:华夏时报
近年来,国家各部委出台多项支持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规划,为绿色能源产业链相关企业提供了较好的发展环境。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引领和全球清洁能源加速应用背景下,中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实现高速增长。据中国电力网数据预测,到2050年,光伏将成为第一大能源,装机总规模达到50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59%,全国发电量约6万亿千瓦时,占年全社会用电量的39%。
然而,我国绿色能源产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目前也面临诸多突出问题。3月8日,全国人大代表、金晶科技董事长王刚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今年他为全国两会带来《关于支持打造绿色能源产业链的建议》。此外,他还带来了一份《关于推动新能源科学有序发展,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建议》。王刚提到,要实现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常规电源,需推动新能源、电网和配套调节能力协调发展。
打造绿色能源产业链 建议实行“一企一策”
王刚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绿色能源,是指不排放污染物或者极少产生污染、能够直接用于生产生活的能源,包括水力发电、风力发电、太阳能、生物能、地热能海潮能等。绿色能源对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作用。
王刚告诉《华夏时报》记者,目前,我国能源生产增速加快。我国能源仍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天然化石能源为主。2021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为43.3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6.2%。能源生产结构中煤炭占67.0%,石油占6.6%,天然气占6.1%,水电、核电、风电、光电等绿色能源占20.3%。能源消费总量为52.4亿吨标准煤,增长5.2%,能源自给率为 82.6%。同时,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不断改善。2021年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56.0%,石油占 18.5%,天然气占8.9%,水电、核电、风电等绿色能源占16.6%。与十年前相比,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比重下降了14.2个百分点,水电、核电、风电等绿色能源比重提高了8.2个百分点。
不过,在王刚看来,当下,我国绿色能源产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发电转化效率的技术瓶颈问题突出,需要更多研发资源投入。绿色能源产业投资规模庞大,需要大量资金支持,金融机构对支持绿色能源产业发展政策力度有限,大部分绿色能源企业发展资金不足。另外,绿色能源市场尚未形成完善的产业体系,缺乏稳定的需求和价格机制,国家对绿色能源的产业政策聚焦终端,对于绿色能源产业链的发展规划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导。
谈及如何推动我国绿色能源产业发展时,王刚建议,第一点是在特定区域打造绿色能源产业链,提升我国绿色能源产业发展水平。要推动绿色能源产业发展,要么选择在核心市场区域、要么选择在具备生产低成本区域,这是绿色能源产业能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他表示,一方面,对区域产业规划要坚持产业链思维,在优势区域推动绿色能源产业的延链、强链,打造可以与国际同类产业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在绿色能源产业链培育过程中,对链条中关键环节的产品和企业涉及产能过剩、“双高”等实际问题时,要避免“一刀切”,建议实行“一企一策”,算大账、看长远。另外,他还表示,要把“以钙钛矿、碲化镉有机电池为代表的低碳、节能、环保等新型技术的绿色能源产业链”纳入国家重点支持产业链目录。
所谓“一企一策”,王刚以光伏玻璃来向《华夏时报》记者举例,他说道,“在光伏发电产业链中,光伏玻璃基板和背板是光伏组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众所周知,玻璃行业是被国家列入‘双高’的行业,项目立项审批受到国家的严格控制。光伏玻璃成本是光伏组件生产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如薄膜电池板生产成本中光伏玻璃成本占15%以上。光伏产业链竞争力来自于技术的升级和成本的控制,因此,产业链培育的区域要选择优先考虑有利于玻璃生产的区域,而玻璃生产又受到原料和燃料资源限制。对于有资源优势的区域打造产业链的过程中,要对光伏玻璃项目的立项审批‘一事一议’。他认为,为光伏配套的玻璃生产线不应该列入‘双高’行业,而应作为绿色材料行业给予各方面的扶持和帮助,有利于提升中国光伏产业在国际的竞争力。”
提及钙钛矿、碲化镉的有机电池未来发展,王刚认为,当今产业化的太阳能光伏发电产品主要是二类不同的太阳能电池:一是基于硅片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比如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和多晶硅太阳能电池;二是薄膜太阳能电池。
王刚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近年来,太阳能光伏电池市场正在向薄膜太阳能光伏产品转移。薄膜太阳能电池的优势在于其产业链的耗能更低;制备材料选择更广泛;制备技术多样;比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有更高的每瓦发电量;产品的发电效率的提升有更大的潜力;产品重量更轻并且可以柔性化,应用范围更宽泛,更适合于光伏建筑一体化。
王刚提出的第二点建议是对打造绿色能源产业链的项目和企业制定专项绿色金融政策。建议国家金融机构制定多种方式的资金帮扶政策,支持绿色能源产业链条上的企业建设和运营方面的资金需求,帮扶资金利率给予较大幅度的优惠。
第三点是对绿色能源产业链上的重点产品和企业实行财政专项补贴。建议对绿色能源产业链上的核心产品的增值税、所得税优惠减免,并延续至2060年。
王刚再次强调,中国绿色能源行业仍存在转化效率低等诸多瓶颈问题,需要持续的研发投入,同时绿色能源项目投资大,企业需要足够的资金,因此建议国家给予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来支持中国绿色能源产业的进步和绿色能源企业的发展壮大。
第四点是加强技术攻关,协同发展储能产业,尤其是加强抽水储能电站的布局和建设,提高电网对太阳能、风能等绿电的消纳能力。当前火电机组作为电网电源的最主要电源,占到60%以上,决定了当前电网对绿电的消纳能力不超过总容量的15%。
分解明确各省新能源规划目标 提升系统调节能力
“十四五”是新能源发展关键期,要实现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常规电源,需推动新能源、电网和配套调节能力协调发展。现阶段,我国新能源各级规划不衔接、高峰负荷保供能力不足、电力市场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逐步显现。
对此,王刚建议,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和分层衔接。建议国家能源主管部门根据全国规划,分解明确各省新能源规划目标,确保国家和地方规划上下衔接、协调统一。按照“量率协同”原则,科学制定各省消纳责任权重、尽快明确新能源分省装机规模和利用率指标,保障新能源科学健康发展。各级能源主管部门在制定新能源规划时,同步组织开展配套电网规划研究,实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运。
二是持续提升系统调节能力。灵活调节资源“种类多、发展慢”,需多措并举、协调推进。进一步拓宽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成本疏导渠道,加快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推进抽水蓄能和调峰气电建设,支持新型储能大规模应用,从源网荷储各侧提高系统灵活调节能力。加快新能源相关技术标准制修订及场站涉网性能改造,提高新能源对系统的主动支撑能力。
三是积极推进电力市场建设。建议研究完善适应高比例新能源的市场机制,有序推动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交易,丰富新型储能盈利渠道,以市场化收益吸引社会资本,促进新能源和新型储能可持续投资。建议新能源报量报价参与现货市场,对报价未中标电量不纳入弃风弃光电量考核。探索建立容量市场,完善辅助服务市场,引导全社会公平承担新能源消纳责任和系统容量、调节成本。
责任编辑:陆肖肖 主编:张豫宁
相关资讯
重点城市6月二手房市场数据曝光!这两座城市跌幅近10%,成都最“坚挺”
2025年6月,百城二手住宅均价为13691元/平方米,环比下跌0.75%,同比下跌7.26%,当前多数城市二手房市场延续"以价换量"行情。百城新建住宅均价为16847元/平方米,受部分城市优质改善项目入市带动,环比结构性上涨0.19%,...
来源:中指研究院
2025-07-18 16:39:49
中指研究院独家曝光:2025居住满意度调查结果出炉
2025年4月至6月,中指研究院在全国近30个省份的200多个城市中同步开展了中国城市居民居住满意度普查,共收集到40余万份有效样本,据此重磅发布《2025中国城市居民居住满意度调查报告》。 全国总体评价显示,2025年度中国城市居民居住...
来源:中指研究院
2025-07-18 16:34:53
华发股份:销售稳居第一梯队 多元业务高质发展
上半年收官之际,房地产行业交出了一份充满挑战的"期中答卷"。据中指研究院数据,2025年上半年,TOP100房企销售总额为18364.1亿元,同比下降11.8%。6月单月,TOP100房企销售额同比下降18.5%。然而,在行业整体承压的背...
来源:中指研究院
2025-07-15 17:33:58
买房人注意!10年等一回的中央会议:房地产新模式曝光,6大信号颠覆楼市格局
7月14-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部署城市工作提出了7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与房地产有关的内容主要包括: 总体要求: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
来源:中指研究院
2025-07-15 16:17:25
空港发展:为怡心湖奢居再造新范式
2025年7月4日,由北京中指信息技术研究院主办,中国房地产指数系统、中国物业服务指数系统承办的"中国房地产大数据系列报告会暨2025上半年市场总结及下半年趋势预判"在杭州召开。 会上,由空港置业 空港发展集团地产开发旗舰打造的云玺观宸项...
来源:中指研究院
2025-07-15 14:09:37
中指研究
重磅!中央钦点物业“挑大梁”,智慧+养老+托育红利爆发!
时隔十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于7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重磅召开。这场会议不仅明确了“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更将物业管理行业推向了城市治理的前沿舞台。当城市发展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当“人民城市”理念深度落地,物业行业正迎来从传统基础服务向现代化城市服